李克强就任本届政府总理第一天,就向社会各界宣布要把简政放权、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施政重点,并且承诺,本届任期要将中央层面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三分之一。当时,社会各界可以说对此很诧异。“能兑现吗?”“总理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啊!”各种言论,纷至沓来。
有怀疑、有议论是可以理解的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,10多年前就已开始,如今,剩下的都是“硬骨头”了。然而,本届政府兑现了承诺,并且五年任务两年就完成了。
本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“先手棋”、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“当头炮”,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,意义十分重大。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,“皆大欢喜”的改革渐成历史,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,这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。说是进入了攻坚阶段,主要是因为新的改革将有悖“帕累托改进”规律,新改革在让某些人变得更好些的同时,有的人要变得“差些”,改革将带来利益受损者,且受损的是“体制内”的人。就是说,改革进入到了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总攻阶段。
如何才能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?就是要把现在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的、本该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,回归给市场。过去,权力和利益是密切相关的,如今要改,谈何容易。然而,本届政府没有绕着走,而是“直奔主题”——削权!从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开始。这绝不仅仅是为转型发展释放制度红利,而是“直捣老巢”,抓住了深化改革的核心环节,对于推动整个改革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本届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,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开始,逐步向多领域拓展、向纵深推进。中央层面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,带动各级地方政府仿效推进。同时,在大幅度减少基础上,国务院已经明确宣布:非行政审批许可事项退出历史舞台!捆绑就业创业、非要证明“你妈是你妈”这些实际很荒唐的资格认定的事情,正在大量减少。
商事制度改革加速推进,今年10月1日将在全国实行“三证合一”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提出发展双引擎之一的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,也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倒逼手段,在如火如荼推进之中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、商事制度改革、开展“双创”,“三箭齐发”,政府垄断权力大幅度减少,寻租空间大量压缩,带来的结果,就是为人民群众、市场主体大幅度减少了办事创业成本。简政放权,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,因为这是高效率的改革,这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大实惠的改革,是通过政府的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巨大信心的改革。
把高度集权、计划体制下的全能政府,转变成与市场制度相适应的政府,改革又是先易后难、先体制外后体制内渐进推进的,完成最后的攻坚改革绝非易事。不但老百姓还有更高企盼,相信政府也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。国务院今年的任务已经部署,且正在推进中。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对国务院的各项改革部署消化吸收,后续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。
第一,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,直到实现市场主体“法无禁止即可为”、政府部门“法无授权不可为”。各级政府有了明晰简洁的权力清单,清单之外全面放开。
第二,做“釜底抽薪”工作。全面清理行政权力的法律依据,全面理顺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,全面建立新的行政体制。
第三,放管结合。不是只有放权、削权一个改革选项。必须把放和管结合起来。市场主体是“经济人”,会干坏事,在给市场主体自由的同时,要建立起不敢不能不愿干坏事的体制机制。
第四,实施“互联网+政府行政”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让办事过程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,让居民在家里电脑上就把事情办了。这也是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手段。
第五,把部署和落实结合起来。基层政府进展如何、“最后一公里”如何?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也不是完全相同的。权利下放了,能够接得住吗?官员积极否?制度允许否?公务员会干否?解决这些问题,既要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、创造性,也要中央政府加大抓落实力度。(来源:新华网责任编辑:朱英)